目标任务:以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支撑,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把握师生思想行为表现和成长发展轨迹,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发展。
工作措施:
8.加强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动态分析和整体把握。深入开展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拓宽调研范围,丰富调研内容,重点掌握总体状况和年度特点。针对研究生、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生、青年教师等群体开展专项调研,把握思想特点、行为特征及发展需求。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动态了解师生思想状况。
9.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突破。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专项巡查专项评估专项约谈的专题内容,找准问题短板,压实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责任链条。指导高校党委健全教师工作部门运行机制,强化教师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国情教育、实践锻炼等工作。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10.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将发挥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师生在知校爱校中厚植家国情怀。以创建文明校园为导向,拓展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等的教育功能,重点培育一批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带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指导高校健全完善校院两级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指导管理制度,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11.深化网络思政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优化升级。发挥大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应用平台传播优势,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和有效性。出台高校网络公众号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建设200个高校思政类网络公众号。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设力度,推进优秀网络文章评价及推广运用专项试点工作。建设大学生网络素养、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汇聚一批精品课程,推出一批网络课堂,打造一批“明星”讲师。
12.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对社会实践主题、内容的统筹设计。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机制,明确学时学分要求。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在重点企业、社区街道、乡镇农村建立常态化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依托国企领导上讲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等工作,推动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
13.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网络测评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时预警机制,建立危机事件全程监控系统。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小组,开展专题培训,努力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征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优秀案例,遴选一批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推进会。继续办好“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教育活动。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完成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