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人才培养

审核评估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审核评估文件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六)

发布日期:2025-11-05    作者:     来源:     点击:

01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求真、求实、求善、求美

校风:团结、严谨、敬业、创新

教风:德高业精、诲人不倦

学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

02办学方向与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

办学层次定位: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晋东南、面向山西省,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以师范教育为鲜明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新兴应用学科为增长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

03学校发展思路

2021年长治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战略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应用型建设为主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到2035年全面建成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坚持一个根本

立德树人。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贯穿一条主线

应用型高校建设。要转变办学思路、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立足晋东南、面向山西省,凝练办学特色,打造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统筹三大布局

学科、专业和空间。在学科布局上,以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为牵引,按照非均衡、集群化的发展思路,打造可持续的学科发展生态。在专业布局上,要结合“新师范”建设要求,做优做强师范专业,彰显对区域教师教育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快推进非师范专业应用转型。在空间布局上,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校区建设。

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一是教学质量工程。牢固树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打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良好生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学科提升工程。实施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平台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青年启明星计划、学术交流支持计划,整体提升学科质量水平。三是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加大人才工作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四是培优强师工程。发挥学校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以教育硕士学位点建设为牵引,按照“新师范”建设要求,精准服务、深度参与、示范带动区域师范教育发展,彰显学校对区域师范教育的引领作用。五是品牌服务工程。坚持学科、专业、课程、人才、平台一体谋划、一体建设,进一步发挥长治学院作为地方综合性院校的优势,重点在医药健康、数字化建设、太行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凝聚力量,深化合作,打造品牌,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六是文化引领工程。立足长治区域文化特色,结合红色传承的使命要求,把太行精神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各方面,作太行精神的学习高地、研究高地、宣传高地。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0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提出了“12345”人才培养工作要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一个目标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融合两项计划

融合专业培养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素质拓展要素、在素质拓展中延伸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建构三类课程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培养四种能力

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五种建设

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与校际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